學而第一,做人第一-鐘石家長
多年前曾讀過南懷瑾老師的演講錄《論語別裁》,當2015年夏天我們決定把自己的孩子從北京的學校轉學至太湖大學堂的時候,暑假里,孩子去夏令營,我們又重溫了《論語別裁》。這是以新的視角重讀,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冥想孩子在大學堂南懷瑾老師的理論教導下學習生活的狀況,重讀經典。
這部上下冊的《論語別裁》講了太多切實悟心的哲學觀點和學習方法。感悟頗多。結合自己的孩子到太湖大學堂讀書這件事,我們也是出於對南懷瑾老師對於教與學,學與知,知與行的觀點指引方法。
在此,先將自己對第一部分《學而》的一些讀後感觸與大家分享。
對於語文,語言和文字的區別與融合,是文化的沉澱和凝練的表現,文學的革命傷害了太多文化的本源。而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誤釋誤導,造成了學者們的誤解。對於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因此而距離歷史文化越來越遠,對於祖國文化越來越遠。
然而南師說“以經解經”,熟練誦讀經典,是準確理解經典的方法,這一點對於初學的孩子們,雖有些苦,但我們相信苦盡甘來,也在按照節奏誦讀經典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
南師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的釋義和講解,讓我內心感觸很多。且不說從前孩子們的誤學了一些內容,只是南師在文中對於此句意思的開示,對孩子們的學習就是最大的鼓舞。小學生,最初學習古文、英文,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正確的學習態度和修煉平和的內心,是非常重要的。“樂學”的精神,作為家長,我們非常贊成且以此為目標。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確如此,我們自己學習的經歷和引導影響孩子學習的過程里,苦於沒有找到最適合的方法,而終究是沒有修煉到一個好的狀態,讓自己和孩子都有學習應有的態度。南師的《學而》給了我們指引,讓我們領悟到追求真理的路上,苦樂都是愉快的體驗。而對於“學問”,不等於文學,為了學習到真正的知識而去求知的過程就像攀登山崖,也像跋涉山川。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
《大學》中,對於學習的身心性給了很好的指引,南師分析了“齊家”釋義為社會思想,這實在是開悟解惑,讓學生們能將“家”的概念重新認知。心懷大家,悉系小家。
學習和做人的過程,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我們樂於在學習中修煉真知與平和的內心。
四孝班 鐘石 家長 鐘小冬 徐金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