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論語別裁》-曾錦霖家長
一直對國學有一種崇尚的心理,理解為是智慧知識的精髓,總有一種想讀又怕自已讀不懂的心理,感覺是遙不可及的學問,怕悟不出裡面的智慧。從進入同泰女苑後慢慢對國學文化有了新的認知,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用到,待人接物、君子之道 、內在的函養等等。
最近在讀南老師的《論語別裁》,雖然沒有讀完,但感慨頗多,“學而第一”部分裡面提到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我們語文課本裡從小背過的,但現在與那時的理解又有不同,上學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苟認真地讀孔聖人經典,對於老師的講解學生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因為文學修養還不夠,自然沒有能力去分析,讀了南老師的《論語別裁》開往篇的“學而第一”部分,才發現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以為的意義,在南老師看來居然還有另外一層完全不同的意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有思想,不斷地見習和體驗,並反省,這就是學問。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沒有欣賞,但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已。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已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並不一定是指空間距離上的遠,也有可能是時間。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古代重師重道是大家非常看重的一件事,而現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道義關係、感情關係,都沒有以前看得那麼重了。這就是現在中國文化的怪現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實。
《論語別裁》是南老師對《論語》的解釋,雖然還沒有讀完,但能體會到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對於《論語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已一些零星的感受。
——張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