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心得—周相如父親

有幸拜讀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文中由簡入深,大量的引用四書五經的經典,古今中外的案例,佛道儒等百家思想,使我對論語這部著作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讀過於丹講解的《論語》,但讀了南懷瑾老師對《論語》的講解,確實有了更多新的理解和認識。修正了自己原來對《論語》理解的偏差。不但對做人有了新的領悟,而且在日常做事與工作中都有了新的領悟。
 
首先談壹下自己以往對於《論語》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現在讀後的心得:
子曰:誌於道,拒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以前都把《論語》當作道德規範,通過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我了解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與真正目的。知道它既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有非常實際的作用。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讀了南懷瑾老師對此句的解析,使我如醍醐灌頂,有了全新的體會,原來“慎終追遠”,“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壹句話來講就解決了,“壹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正如西方文化中的壹句俗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也是這個道理,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父母老了,怕沒人照應而不遠遊,即使要遠遊,也壹定要有個方向。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解析才使我明白,“遊必有方”的方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遊時必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才是人子之道。也使我切身體會到,如今父母雖然安在,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與父母不在壹個城市,確實需要真真切切的想好辦法,安頓好父母的各項生活。養育之恩不可忘,孝字之德不可失。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句話壹直理解為“三思而後行”,壹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季文子的這種做事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壹次哪!南懷瑾老師的解讀為:孔子認為他想的太多了,做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壹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壹下,再考慮壹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壹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此解讀確實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考慮過。
 
其次,說說自己對於個人修養和如何做人方面的領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表面上三句話挺簡單,每天用三件事考察自己,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說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嗎?老師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但真正能做到真是太難了,用南懷瑾老師的評論,“如果每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壹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壹點而已”。雖然不容易做到,但去做總是對自己的個人修養能起到很大的幫助。最近在美國學習了Leadership這門課程,其中很重要篇幅很長的內容Leader myself,雖然講述領導提高自身修養的角度不同,但歸根結底都離不開《論語》中的中心思想,也只有學習明白這壹點,切切實實的去做,才會有下面Lear others和Leader change的運用。
子曰:君子不器。
簡簡單單幾個字,讓我領悟到做人不簡單的道理,做人做事要達到壹定的境界,並不成為某壹種定型的人,要懂得靈活應變而不局限於某種固定的概念,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成為真正的通才,真是不易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做學問要是沒有智慧的思考就變得不切實際,沒有用處。有天才有思想,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煉,那也非常危險,往往倚仗天才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是創造。人生本來就是壹個學習的過程,講學問,壹是要學,二是要問,要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這句話使我受益匪淺,我壹定要自己時刻提醒自己,把它作為自我教育的格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雖然淺顯易懂,理解起來很容易,但是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在社會人群中,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而自己能從內心真正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並去實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句話言簡意賅說出了君子與小人的本質區別,使我感受到了做人該有的心胸與氣度,我準備按照南懷瑾老師所說,把這句作為座右銘,貼在桌旁,隨時註意自勵,養成坦蕩蕩的胸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這裏談到人格修養的三個重點,壹個人要達到完美的人格修養,這三點最重要,缺壹不可。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麽事情壹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麽可怕的。真正的仁和勇都是與大智慧並存的。做人壹輩子,智、仁、勇是需要我們長期的不懈的去修為,才能不斷的完善自己的為人,提高自己的修養。
 
最後談壹下對於日常工作與領導力方面的領悟。讀了南懷瑾老師對《論語》的系統講解,真切的感悟到許多道理,也給自己在做事、工作方面帶來很多啟發和幫助: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從這句話裏體會到做人壹定要平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不懂的事如果硬充自己懂才是真正的愚蠢。尤其在當下學科混雜的時代背景下很容易犯這個毛病。人無全才,在企業的管理人員中,往往偏商業的領導對技術不是很精通,技術出身的領導對財務不是很精通,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自己不是很清楚的事情,這時壹定要虛心的向部下請教,這並不是壹件丟人的事,壹個團隊,壹個集體各有所長,充分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更有助於整體的發展,也會減少很多領導拍腦門式的錯誤決定。讀了這句對我在實際工作中的啟發非常大,特別是近期公司遇到的技術問題,我請公司內的技術人員群策群力很快的把問題更直接更有效的解決了。
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更加具有說服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集思廣益。對於遇事懂和不懂的合理處理,孔子還有更進壹步的闡述。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有些人自己無知,壹切不懂,卻冒充內行去做了,孔子說他絕對不做這樣的事。所以我們要學孔子,出去做事做領導,不懂就是不懂。作為壹個領導,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寧可說不懂。諸葛亮本來什麽事都懂,他為了集思廣益,仍然請教別人,以能問於不能,這是最聰明的辦法。
另外,作為企業的主管,總會遇到下級對上級的奉承,以及考慮上級感受做出的壹些事情,此時壹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孔子為人處世的態度為我敲響了這方面的警鐘: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這段是說孔子生病了,子路就把同學組織起來,把孔子視同皇帝或社會組織的領袖,而叫同學們為臣,好象層層節制的部屬。孔子病好壹點,知道這件事,就罵子路,怎麽能做這些欺騙的事情,自己欺騙了良心,違背了道德。讀到這裏我深有感觸,作為企業的主管,往往會被部下捧,自己並不想這樣,下面的人會把妳捧成這樣。時間長了就容易昏頭。不管說啥別人都說妳說得對,這時就要認真考慮,保持清醒了,否則就給別人捧壞了。
對於年輕人的培養,在《論語》中也有精辟的陳述,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四十、五十而無聞焉,肆意不足為也已。這“後生可畏”是孔子的名言,切不要輕視後壹代的年輕人。從古至今,對年輕的後壹代都非常重視,孔子說後來的年輕人可畏,並不是怕他,而是說值得用心培養,值得重視。實際孔子的思想最先進,他不輕視後壹代,更不輕視後來的歷史,認為未來的社會不會比現在的差。對於我們現在的企業運作,為了企業持久永恒的發展,人力資源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年輕人的培養,象我們每年都到高校招聘管理培訓生,招人是壹方面,培養更重要,如何把壹個如白紙壹般的應屆畢業生通過3-5年的培養,使其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著實學問不少。其中帶培訓生的HR及各位專項導師非常重要,除了重視這些年輕人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盡己所能加以傳授,不要誤認為後生可畏,擔心年輕人超越自己而有所保留,甚至設置障礙,作為管理人員,需要心胸開闊,更要有妳進步我亦進步的信心。這樣才能使企業有持久的發展力。對於人才的培養,從《論語》中還可以看到,孔子中的學生們各有所長,也各有他們的缺點。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作為壹個領導人,對他的部下,壹定要了解,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其實在實際用人的時候長處與短處往往是互通的,看妳怎麽用,用得好就是長處,用不好就是短處。作為領導人壹定要懂得這壹點,如果希望所有的人想法都和自己壹樣,那這個事業就沒法做了。人形形色色,各有所不同,就要養成自己對於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包容,能把他們組織成有效的團隊力量才行。另外,做所有的事情也都要為部下多想想,我不願意做的,也應替部下設想,在他也是不願意做的,在原則上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給我的思維、行事都帶來了新的啟迪,感恩之余也使我對傳統文化發生了強烈的興趣,我準備從《論語別裁》開始把南老師的著作全部通讀壹遍。相信聖人教言會對我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也希望通過學習能使自己理解聖人教言並能靈活應用於生活和工作中。最後用南懷瑾老師的壹句話作為文章的結語“人人都可以成聖,只看自己如何做到聖地的成就”。